宝格德乌拉是呼伦贝尔草原上最大的敖包,民间祭祀活动源远流长,据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。该山位于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南53公里处,海拔922.3米,方圆20公里。宝格德乌拉原称“辉腾哈拉”(蒙语“寒冷”之意),新巴尔虎蒙古族1734年由喀尔喀蒙古迁来之后改称为“都兰哈拉”(蒙语“温暖”之意),后又图吉祥将此山称为“白音孟和”(蒙语“富饶常存”之意)。清乾隆四年(1739),新巴尔虎蒙古族开始祭奠白音孟和山,为了进一步表达崇仰之心将山名改称为“宝格德乌拉山”(蒙语“神山”、“圣山”之意)并相传至今。
在有文字记载的近300年中,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和七月初三,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牧民扶老携幼,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,自发的聚集在这里,进行最隆重、最神圣的民间朝圣、圣山祭祀活动,祈祷圣山保佑草原上的生灵兴旺平安。
在这种始于原始原生态的祭祀朝圣中,高僧主祭,为凡黎祈福,马头琴悠扬、长调辽远,赛马、射箭、摔跤……世居于此的蒙古牧民,秉赋草原的灵性、智慧,将蒙古族厚重的历史、宗教、文化积淀,淋漓尽致表达出来。整个祭祀朝圣活动完美地表现了蒙古人崇尚自然、天人合一的崇高理念。冥冥之中,这祭祀早已成为流传千古,了解蒙古族原生态文化、原生态宗教的最好景致……
宝格德乌拉山由北向南由三个相同的山峰组成,由山底登上南峰(主峰)顶一般需半个多小时。主敖包建在南峰,高约6米,周长约40米,用石头堆成,中部围插柳条并在四周挂满蓝白两色的哈达,形成一种非常壮观的独特景象。中峰和北峰建有副敖包,在多数人祭南峰主敖包的同时,也有一部分人祭中峰、北峰副敖包。南峰西脉第二阶上也有个敖包,形状与主敖包相似略显小些,人称“妇女敖包”。祭宝格德乌拉山时因不准妇女上主峰供拜,故设此敖包。自1738年开始,宝格德乌拉传统的祭山活动分为两次:一次为农历五月十三,为新巴尔虎右旗独祭;另一次为农历七月初三,为新巴尔虎左、右两旗合祭(主祭者为两旗轮流)。
宝格德乌拉山在巴尔虎蒙古族牧民心中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,体现着游牧民族自古以来 “天地人合一”的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。牧人视敖包为草原的保护神,祭敖包是为“向天神求雨,向地神求草”和“求天神保佑风调雨顺,求地神保佑牧草繁茂畜群兴旺,求人间神灵保佑国泰民安,岁岁太平”。在象征意义上来说,石堆代表着高山,树枝代表着森林,这里是天地山川神祗的栖息之处,也是祖先魂灵要回去的圣地。也有传说称插在敖包石堆上的柳树枝是“宇宙神树”,高高的柳树枝在此离天最近,通过它们人才能与苍穹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意愿。在多年堆积的敖包石堆前,人们能够看见和触摸到前人留下的遗迹,其内心觉得无限亲切。
宝格德乌拉山祭祀盛会是呼伦贝尔草原最大的民间敖包祭祀活动,也是新右、新左旗及周边地区主要的旅游节庆活动。近年来,新巴尔虎右旗着力将圣山打造为蒙古族朝圣地,将圣山祭祀活动打造为著名的文化名片——祭祀宝格德乌拉敖包文化节。
消息